洪災期間如何更好保護脆弱人群?殷杰教授團隊展開跨國研究 |
發表時間:2020-07-06 閱讀次數:20372 發布者:20190235 |
![]() 據水利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共有26個省份277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特別是6月以來,南方持續強降雨,多地暴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近2000萬人受災。
如何建立基于高精度洪澇預報預警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推進針對城市脆弱性人群和重要基礎設施的城市洪澇精細化治理? 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城市自然地理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在Nature子刊《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合作發表題為“Disruption of emergency response to vulnerable populations during floods”的研究論文長文(Article)為優化城市洪澇災害應急管理與聯合國可持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面向城市脆弱人群,以英格蘭地區為例,分析了不同類型和強度的洪澇事件對城市應急響應的影響。華東師大兼職教授、英國拉夫堡大學地理系于大鵬教授,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殷杰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文章同時得到了BBC和Nature Press的報道。 ![]() 研究發現,即使是低強度、高頻率的洪水事件也會對城市應急響應時間產生顯著影響。 正常(無洪澇)情況下,英格蘭地區84%的居民能在7分鐘內獲得醫療急救服務;如果發生3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這一比例將分別降至70%和61%。研究重點分析了洪澇事件對城市脆弱人群應急響應能力的影響,發現無論響應時間、洪水類型或嚴重程度如何,急救服務對7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覆蓋率最低,救護車能在7分鐘內到達80%的老年人口所在地,如果發生30年一遇洪災,這一比例將降至65%。 ![]() 百年一遇洪澇災害情景下消防救援5、8和10分鐘可到達范圍和覆蓋脆弱人群的百分比
應急救援響應時間呈現明顯的空間差異。在東南部低地區和鄉村地區,即使低強度洪災也能嚴重影響應急響應時間,高度城市化地區(如大倫敦區)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作者分析了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期間(6月22日-24日,投票日為6月23日)倫敦市消防隊的救援記錄,可以驗證以上研究結論。
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殷杰教授 研究指出,盡管應急救援的可達性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在洪澇災害中,還需充分考慮洪水事件的“級聯”影響和脆弱性的“熱點”地區,制定更加公平、可靠、可持續和韌性的應急救援方案和規劃。 2016年6月22-24日大倫敦地區消防救援記錄 該工作是華東師大、英國拉夫堡大學、瑞士洛桑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清華大學、歐洲中尺度天氣預報中心和香港大學等單位的合作成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
新聞&通知
-
2023
10.19
- 重實踐 |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港口發展...
-
2023
10.19
- 學思想 | 香港科技大學郁建珍教授應邀來...
-
2023
10.15
- 建新功 | 我院段玉山教授主編的《地圖上...
當前位置: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