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實踐 | 一帶一路綜合實習 | 河谷之韻,金城蘭州 |
發表時間:2023-09-03 閱讀次數:1694 發布者:20190235 |
2023年8月29日下午,我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2020級本科生在蔣雪中老師、李春蘭老師和教務處黃天翔老師的帶領下,自高臺縣乘七小時大巴前往蘭州實習考察。作為甘肅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蘭州不僅地理位置關鍵,更是連接西部內陸與東部沿海的重要樞紐。在蘭州的實習,有助于為學子們提供深入了解河谷城市形態與發展、黃河上游地區的彩陶文化、青銅器、陶瓷玉器和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和西北地區發展戰略的機會。
流域之韻,蘭州展變 來到蘭州,不得不提的便是黃河文明的厚重。30日上午,同學們前往蘭州黃河風情線上三個重要的節點:中山橋、白塔山和黃河母親雕塑進行參觀研學,體會黃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黃河文化的人文地理要素在蘭州城市規劃發展和山水篇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蘭州黃河風情大景區路線圖
中山橋 近代上海、民國南京等先發城市在多方社會政策和精英領導下,通過大規?,F代化營造更新著城市景觀,而以蘭州為代表的內陸欠發達城市建設活動滯后、景觀更新緩慢。蘭州黃河鐵橋始建成于宣統元年(1909),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橋”,是清末“新政”中甘肅最具代表性的建設成果,在原鎮遠浮橋位置所建。鐵橋對浮橋的取代,是近代蘭州黃河景觀規劃最重大的改變,代表的現代化水平遠遠超出了當時蘭州的城市建設,其雄偉的“現代感”使得蘭州一改內陸城市破落簡陋的印象。 ![]() 中山橋
盡管由于地形上兩山夾峙、資源上土地緊張等因素,蘭州市中心建筑顯示出高層密集、同質化較為嚴重的劣勢,沿黃城市天際線相較于上海等濱江城市,表現出城市設計、人文關懷方面的不足。但在中山橋上遠眺,不同于平面行走時的緊湊逼仄,仍然可見山色水光襯于高樓之后,呈現出現代蘭州城市規劃疏密高低不斷優化、“顯山、露水、透綠”的特點,突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下蘭州規劃山城融合、河城融合的生態文明理念。
中山橋是溝通黃河天塹,連接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商道的開放線,表明蘭州已經是流域中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的區域,為形成商品互易新渠道、資源型城市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作用提供配套。它也是一條歷史線,記錄著這座城市從絲綢之路重鎮,到重工業城市,走向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結構優化,走向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展示著蘭州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歷史印記;更是一條地理線,標記著城市兩山夾一河、沿黃河兩岸延伸帶狀組團的規劃發展,見證著黃河文明深入民眾認同、城市定位和區域位勢的地理情懷。
白塔山 白塔毗鄰黃河北岸;始建于元朝,重修于明朝,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白塔山下有中山橋,二者連為一體,成為蘭州城市發展的一條景觀軸線。從明朝開始,依托這條軸線不斷形成山、水、城的對立格局。營造至今,其軸線功能逐漸弱化,成為蘭州重要的復合型軸線和知名的商業發展中心。 登臨白塔山,同學們通過蔣雪中老師的講解,在觀覽蘭州城市天際線的同時,也對蘭州依托河谷形態建立的城市規劃藍圖及其面臨的發展問題有了深入思考。黃河將蘭州城區一分為二,南北兩岸的皋蘭山和白塔山被稱為“南北兩山”。兩山夾一河的狹長地形使得蘭州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的局面,蘭州自1954年任震英主持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起,就確定了以黃河為發展軸,跨越達30公里的大尺度“帶狀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框架。
![]() 蔣雪中老師為同學們講解蘭州城市的河谷形態
![]() 白塔山頂俯瞰蘭州城市形態
歷史時期因軍事防御、政治控制及交通聯系而建的河西走廊要塞城市蘭州由于城市職能單一、社會經濟條件較差,被周圍山脈、水系包圍而呈現出相對獨立的狀態。城址隨周邊山水環境變化而變化,城市規模較小且被局限在城垣之內,呈現出以城垣為邊界的“點聚狀”空間形態特征;近代由于工商業的發展,突破了傳統城垣的限制,在外部省際交通的引導下向老城周邊外溢。同時在戰爭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城市逐漸由封閉轉向開放,并呈現出老城為中心,沿重要交通道路生長的“團塊狀”空間形態特征;新中國建立后,在“一五計劃”及“三線建設”的直接帶動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開始向整個黃河河谷地帶拓展。受河谷用地空間的制約,城市用地拓展方式由原來單一的漸進式向跳躍式轉化,原來與老城隔河相望的黃河北岸區域也逐漸被納入到城市中來。最終在典型河谷盆地地形地貌的影響下形成了與其所處自然山水環境相契合的“一主三次”帶狀組團式城市空間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兩山夾一河的自然地理環境,蘭州的城市發展主要在東西方面延伸。受制于地形限制,城市南北方向的建設較為緩慢,部分新區的建設成果也不是很顯著。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張,蘭州的城市人口逐漸增加,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穩步提升,但受制于水資源的限制,蘭州很難實現進一步的突破性發展。蘭州市所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境內也只有一條黃河流過,水資源相對稀缺,很難滿足經濟更高水平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蘭州城市的天際線隨城市發展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科技、政治等方面政策等變化,發生了由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傳統天際線向工業文化天際線的轉變,失去了水車、佛塔、邦克樓等制高點,垂直空間的層次性、多元性消逝,城市輪廓趨于平緩。
黃河母親雕塑 黃河自西南流向東北,穿梭于蘭州山嶺之間,貫穿蘭州全境。由于人類的親水性的特質,蘭州的城市空間的發展一直都在黃河周邊發展,“黃河穿城而過的唯一省會城市——蘭州”已然成為了蘭州城市名片。蘭州黃河母親雕塑由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幸??鞓?、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 ![]() 黃河母親雕塑
黃河蘭州段是蘭州市域內現存規模較大的自然生態廊道,也是蘭州市域內重要的自然環境空間構成要素之一。然而,隨著城市建設不斷向外擴張,在用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城市用地面積不斷擴大與蘭州黃河灘地的自然形態之間產生了沖突與矛盾,使得黃河河道諸多灘地轉化為城市用地,灘地面積大規模萎縮,也破壞了黃河母親給予蘭州的自然本底稟賦和地緣、血緣關系,破壞了蘭州空間風貌構成要素的多樣性。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州時指出,“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痹谶@樣的背景下,蘭州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城市風貌營建承擔了新的使命與任務,正如任震英所言:“城市是由人、自然與建筑組成的綜合環境,應有機地結合、融為一體?!?/span>
古韻華章,絲路風華
30日下午,同學們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甘肅省博物館收集了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文化遺存,以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聞名。博物館設有絲綢之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紅色甘肅展、甘肅佛教藝術展等多個展廳。 世界彩陶之鄉在中國,中國彩陶之鄉在甘肅。在距今8000年前后,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了第一批彩陶,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精神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甘肅彩陶文化歷經大地灣、仰韶、馬家窯等文化,成為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其中馬家窯文化則是達到彩陶藝術的巔峰。新石器時期,甘肅彩陶的大地灣文化階段,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漢水流域,該地居民在河邊建立家園,開始從事農業,種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紋樣簡單。仰韶文化階段,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我國原始農業迅猛發展的時期,居民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漁獵,一般選擇在河谷地帶定居并建立起一定規模的聚落,摒棄以往紅陶紅彩的風格,普遍使用黑彩,各類象生性和幾何形紋飾繁利悅目,彩陶生產初步呈現繁榮景象,彩陶圖案以魚、鳥、花瓣、葉片為主題,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對馬家窯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馬家窯文化階段,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的黃河、洮河以及青海東北部湟水流域,中期擴展到河西走廊東部及寧夏南部,晚期至河西走廊西部,該階段的彩陶紅黑白彩共用,彩繪線條流暢細致,紋飾線生動流利,整體圖案構成繁密,彩陶生產達到鼎盛時期。青銅時代,由于甘肅此時氣候已經日趨干燥,先民過著半農半牧或以畜牧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圖案上:小型帶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紋飾也由水族紋轉化為以草原戈壁常見的動物紋為主,特征鮮明,極大豐富了甘肅彩陶的內涵。
寬帶紋三足圜底彩陶體(大地灣文化時期)
游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時期)
![]() 葉片紋彩陶盆(仰韶文化時期)
菱形紋彩陶罐、交叉條紋彩陶壺(青銅時代)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展示了中國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所誕生的各類文物。在距今5000年前,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與北方的草原文化在中原相遇,借助著游牧民族的傳播,我國與中亞、西亞等地開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隨著隋唐時期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絲綢之路展現了空前繁華的面貌,并在之后的歷史中影響了西北建郡設關的情況。絲綢之路展館以歷史發展的過程為思路,展現了絲綢之路所留下的各類文物,包括了容器、飾品、竹簡、布料、泥像等等。
甘肅是目前中國最早出現青銅器的地區之一,在多位先帝的開疆拓土之下,中原文化不斷向西傳播,秦朝時期長城西達臨洮,與河西走廊的交通已經通暢。其中最有名的當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東漢銅奔馬。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其形態昂首嘶鳴,越過龍雀并踏于其上,生龍活虎的形象體現了奔馬矯健的身姿和高昂的步伐。這一雕塑充分展現了東漢時期我國卓越的藝術創造力與技術水平。同時馬作為交通工具在絲綢之路的文化和物質傳播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馬踏飛燕 此外,展館還有絲綢之路上各類中國向外流出的商品,周秦的青銅器、色澤絢麗的絲綢、唐宋的織金錦、宋元的瓷器。在甘肅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中原文化由此走入世界,走進各民族的大融合之中,閃耀出其智慧的光芒。
西部奇跡,科學薪火 繼參觀甘肅省博物館之后,同學們驅車前往位于蘭州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進行交流學習。研究院陳云峰老師從院徽的解釋切入,生動地為我們講述了中國科學院西北院機構調整的過程和科學含義,院徽的五種顏色代表西北院的五個研究領域,藍色代表高原大氣;白色代表冰川凍土;綠色為寒區旱區的生態與農業;黃色代表沙漠;而褐色則是代表油氣地質,研究院凝聚了大氣、冰川凍土、生態草原農業、鐵路、沙漠、油氣等多元研究領域。
![]()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合影
陳老師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地學研究為解決科學問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科學院西北院在青藏鐵路建設和包蘭鐵路防沙治沙兩個方面的重大科技突破。交通設施的修建是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根基。青藏鐵路作為延伸至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打破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桎梏,促進了城市間人口、貿易、資源等方面的聯系,對青藏高原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然而,據研究院老師的講解,青藏鐵路的建設需要解決高原凍土、環境脆弱、高寒缺氧等難題。若直接施工,火車經過所釋放的巨大壓力會激發凍土的流變性。因此,凍土在冬天易產生凍脹現象,造成地基和鐵軌的凸起形變;夏天易形成融沉現象,導致地基和鐵軌的凹陷變形。在關鍵時刻,中國科學院程國棟院士及其團隊提出降溫冷卻技術,以隔熱層、片石、熱棒路、通風管、遮陽棚等多重手段主動被動降溫,保證凍土強度和含冰量的穩定。程國棟院士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通過將“熱棒”深插于鐵路兩旁,以其含有的液氨吸收凍土層中的溫度,并依靠熱棒的單向導熱特性從頂端排出熱量,保持凍土層的低溫狀態。而路基兩側的石塊具備一定的厚度和開放性,按照規律排布,依托管道強迫對流原理,能夠充分發揮降溫作用,保障路基的穩定。程國棟院士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使得鐵路能夠穩固長久地建于凍土之上,推動了我國鐵路修建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助力了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后地區的加速發展。
![]() 研究院陳云峰老師結合模型講解
在陳老師的講解下,同學們了解到在沙漠中修建、維護鐵路則面臨另一種難題與困境。包蘭鐵路穿越我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其內部分布著許多流動性沙丘,在長期的風力作用下會對鐵路軌道造成侵蝕、掩埋等嚴重損害。治沙初期,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當地采取了卵石鋪面、瀝青拌沙等方法進行固沙,然而歷經風暴后又被掩埋如初。在長期艱苦治沙實踐中,固沙團隊發現利用鐵鍬等工具,將麥草圍起來扎進沙子,可以有效阻擋風沙入侵中央區域。此外,麥草桿可以有效吸附水分,發揮截留地表水分的作用,使地表的淺層含水量增加,麥草桿的腐爛又可以顯著增加沙層的有機質含量,從而能夠改善下墊面草本、灌木等干旱植物的生存環境,逐漸形成了草方格與草本植被相互依存的特殊關系。因而一種新型的治沙方法——“草方格固沙”產生了。而麥草怎樣扎,以什么樣的間距和圖案固定又是一門學問。人們只能在摸索中總結經驗,通過扎圓形、三角狀、馬蹄狀等形狀的麥草格子試驗后,最終得出以1*1米的方形草方格沙障為最科學、高效的治沙方式。1米見方的間隔距離也十分契合成年人的步距極限,在節省人力的同時,提升了扎麥草的速率。如今,連綿的規則草方格在大漠中蔓延開來,形成西北荒漠地區一道獨有的風景線。隨著現代科技進步,人工藍藻結皮這一新興技術產生,其固沙機理是通過培育絲狀藍藻來提高土壤表層的板結度,促進土壤增肥、草本生長,有效地將沙土固定在原位,從而促進了沙漠地區生態恢復的良性循環。
最后,研究所的武小波老師帶領同學們進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參觀。冰凍圈指是指地球表層連續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負溫圈層,圈內的水體一般處于凍結狀態。冰凍圈科學是研究自然條件下冰凍圈各要素形成、演化過程與內在機理,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冰凍圈變化的影響和適應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冰凍圈科學的目的是認識自然規律,服務人類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武老師為同學們展示了多年來我國關于冰凍圈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重點提到了秦大河院士徒步橫穿南極,帶回極地冰芯,為我國和世界冰凍圈科學研究作出的卓越貢獻。
結語 實地考察的腳步,將學生們引向古今交融的歷史長河。彩陶文化的古樸韻味,商周青銅器的錚錚鐵骨,漢唐絲路文明的文化綿延,都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而“一帶一路”倡議和西北地區發展戰略,更是將蘭州的未來托付于國家與時代的風潮之中。如今,當我們回首蘭州之行,似乎還能感受到古老黃河的涓涓流淌,聆聽到絲路駝鈴的遙遠回響。在充滿蒼茫遼闊的西北大地,科研人員默默奉獻著智慧與汗水,書寫著無數壯麗的篇章。他們研究草原的脈搏,詮釋沙漠的奧秘,解讀高原的變幻,無不是對大自然探索的禮贊,對科學探求的堅守。通過此次蘭州之行,同學們不僅親身體驗到河谷城市的獨特魅力,感受到歷史的底蘊與文化的磅礴,也深入體悟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地位。
|
新聞&通知
-
2023
10.19
- 重實踐 |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港口發展...
-
2023
10.19
- 學思想 | 香港科技大學郁建珍教授應邀來...
-
2023
10.15
- 建新功 | 我院段玉山教授主編的《地圖上...
當前位置: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