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地理學可以做什么?——“地學戰疫,愛國力行”地理科學學院主題教育線上云活動舉行 |
發表時間:2020-04-08 閱讀次數:24236 發布者:19970040 |
![]()
歷時兩個小時的云端思想碰撞,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光華書院、孟憲承書院的近500位同學在線參與,響應學校開展“共抗疫情,愛國力行”主題教育活動的號召,地理科學學院師生齊聚一堂共同討論 “疫情當前,地理學可以做什么?”這樣一個話題。會議由地理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非(掛職)、院團委書記王純、輔導員孫斐然、院研究生會主席楊崝源主持。 ![]() 會議主持人
院長、書記共話“地理人的責任與使命”
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劉敏教授從“如何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待疫情”和“地理學能為疫情做什么”兩個方面和同學們展開交流。劉敏提到,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與特點要求地理人應當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和使命,應該從地理學最基本的人地關系的角度出發展開研究。面對這次疫情,身為“地理人”需要考慮地理學如何與疾病的方方面面相結合,從地理學視角了解疾病,處理好人地關系。針對疾病的監測與防疫,可以從地理大數據角度,通過時間傳播軌跡和空間分布研究疾病的發生、傳播與發展,還可以在疾病管理與決策的方面,從時間、空間、定性、定量等學術角度對這次疫情進行研究。最后,劉敏院長提醒同學們一定要遵循國家和學校的規定,在家做好安全防護。 ![]() 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劉敏教授致辭
![]() 地理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段玉山教授致辭
教師代表共議“疫情當前,地理學專業之用”
自然地理學 周立旻 教授
《全球變化與高致病性病毒的傳播》
![]()
預防與預測21世紀的大規模流行病須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地理學科有著先天優勢。周立旻教授在主講“全球變化與高致病性病毒的傳播”時,向同學們介紹了“渭河盆地漢坦病毒傳播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鳥類遷徙與流感病毒(H5N1)傳播”兩個研究案例,強調要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背景下,特別是全球變暖的趨勢,對全球各類高致病傳染疫情的影響。除此之外,他還介紹了本次疫情前期氣候環境情況、以及目前正在抓緊進行的本次疫情中氣候作用的研究情況。他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激勵同學們在科研中為國家服務。
![]() 周立旻教授發言
人文地理學 葉超 教授
《人文地理學與疫情的社會治理》
![]()
疾病本身不是地理學研究的主題,但是疾病流行與空間、地方有天然的聯系,而后者是(人文)地理學的重點和特長。葉超教授在主題為“人文地理學與疫情的社會傳播”的演講中,分別從全球、國家、區域、城市四種尺度展示了地方、空間與疾病的聯系。他表示人文地理學與疫情研究主題可以涵蓋模擬與監測、歷史、人與動物、地域歧視等問題。人文地理學研究傳染病問題的主要思路有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即通過數學、統計與GIS等方法,分析疫情的時空分布和傳播軌跡,以及通過文本與質性研究,分析和反思情感、道德與地方的關系。面對這樣的聯系,人類文明的未來將是多重交叉的十字路口,從來不只是二選一的選項,總是相互交織,每一位同學都需要意識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葉超教授發言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唐曦 副教授
《地圖新印象:從疫情地圖應用說開去》
![]()
唐曦副教授著重介紹地圖在這次疫情中發揮著重要的角色力量。這次疫情成為國內公眾傳播中地圖介入效力躍升的里程碑事件,反映了疾病與健康領域面向公眾的地圖應用的跨越性發展。地圖實現了從傳統的定性表達、靜態呈現、單一方式、固定尺度、要素為主、位置服務等,向定量分析、動態交互、多樣手段、綜合尺度、用戶為主、決策支持等特點為主要內涵和形式的巨大轉變。與此同時,唐曦老師也提醒同學們,在數據驅動的科學表達之外,能有意識關注可能存在的其他地圖表達問題。諸如,偏見制圖、心象制圖、情感制圖中,有關觀念、價值觀與心理情緒等深層次問題,以及地圖表示法的規范性、可用性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響應等考量。數據人文主義,要求地理工作者制作有溫度而力量的地圖,肩負起地理人“專業”角色與責任。
![]() 唐曦副教授發言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姚申君 副教授
《挑戰COVID-19: 地理信息科學的應用》
![]()
姚申君副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地理信息科學在COVID-19抗疫戰中的應用。在抗疫過程中,無人機進行消殺、監控、喊話、運送物資,可以減少人力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有助于擴大防疫的空間范圍、提高防疫效果;借助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可以精準測量以滿足建設雷神山和火神山對測量又快又好的要求,也可以幫助管理部門進行車輛監控實現物資快速運送;利用熱紅外或夜間燈光遙感能夠對重大項目、產業園區、工礦企業復工和農作物的春耕種植進行監測和系統分析;數據管理、查詢和可視化是GIS的基本功能,這樣的功能在這次疫情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病例空間軌跡的比對是病毒朔源、傳播鏈重建的重要技術性工作。病例活動軌跡與群眾軌跡比對,是劃定潛在感染人群的重要科學依據。這些都與GIS緊密相連。最后,姚老師提醒同學們:“數據、技術、模型都是冰冷的,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我們的研究才會有溫度?!彼M瑢W們能夠懷揣這樣的心,為人類的進步事業貢獻我們的力量。
![]() 姚申君副教授發言
“助力戰疫 地理學子在行動”
在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黨委的領導下,黨員教師指導53名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團員,歷時20天研發了“華師疫控”微信小程序。該小程序旨在疫情期間把握全校學生返校前、返校途中以及返校后的時空移動軌跡以及身體狀況等信息,對其所在地進行感染風險評估,同時發現與病患接觸的潛在傳播者,為校園安全防疫提供支持。 2018級博士生黨支部書記趙一同學作為組長,主要從團隊合作的角度分享了對于助力疫情防控的感受。趙一提到,“開發小程序是我們地學人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全院學生黨員的積極參與是對自己身上所肩負的使命的回應和踐行?!痹趫F隊合作中,成員們都保質保量的按時完成了任務,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作為地科學子的擔當。 ![]() 趙一同學分享感悟
2016級GIS專業本科生黨員王寧誠是華師疫測小程序開發組的核心成員之一,他從一名本科生黨員的視角,分享自己在參與過程中,對所在學科的一些新的理解與感悟。他提到在參與小程序開發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到地理思維帶給自己作為“地學人”的歸屬感,也表示希望能夠鼓勵同學們對于自己熱愛的事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 王寧誠同學分享感悟
“地學戰疫,愛國力行”問與答
活動最后,同學們踴躍提出了問題,與老師們進行互動:
Q:請問對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看法?
周立旻:根據國家衛健委的實驗結論,只有在氣溶膠濃度極高情況下,才有可能作為新冠病毒的傳播介質。
Q:請問除了利用候鳥遷移來研究氣候變化與病毒傳播之間的關系,還有哪些途徑可以研究?
周立旻:大家可能還沒有完全理解我所講的第一個案例,關于這部分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首先提取對病毒宿主分布有影響的環境要素,將這些環境要素的變化和空間分布上格局的變化疊合上去,得到對這樣空間格局的追蹤,探究之間的關系。
Q:請問中西方疫情治理情況差距很大,中國及早得到了控制而西方國家目前形勢仍然嚴峻。這是不是制度與文化的差異造成?
葉超: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目前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國內基本控制住了,但現在面臨著國外輸入的壓力。雖然目前的形勢還未明朗,但肯定的一點是,國家之間的治理模式、制度、文化肯定是有差異的。我們往往把西方當成一個整體,但西方內部的治理手段和條件都是不一樣的,其中的制度和文化也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尺度的概念,大尺度比較容易忽略細節,目前病毒如此危險是因為目前的世界是一個超級流動下的世界,但這次病毒恰恰需要用隔離的方式來阻斷,但生產和生活都必不可少存在流動,面對這樣的矛盾,就不僅僅是制度和政策不同所能夠解釋的。我建議我們需要更具體地分析某一制度和文化下的疫情防控手段,不建議只停留在一個大層面上,應該深入到一個具體的尺度方面,例如社區、或某個地點。
Q:老師您好!聽了您剛才的演講,我想問您GIS在大數據應用廣泛,它在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挑戰么?
“地學戰疫,愛國力行”主題教育活動大家共參與
馮丹(2017級地理科學專業、光華書院本科生):“地學戰疫,愛國力行”的地科院主題教育活動,讓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地學人的人文關懷,所有的研究都在為生命作奉獻;不管是病毒的傳播模擬、疫情信息的地圖可視化以及3S和大數據在疫情中的應用,也能看到以往在地理學科的應用更多出現在公眾視野,被人們所贊美。另外,老師們視頻連線作講座,讓我們更加憧憬返校后與老師同學們相會,期待那一天一定不會太遠! 李念(2019級地理師范專業、孟憲承書院本科生):學院很貼心地把活動安排在周日,跟老師們在云端重逢,老師們的課件干貨滿滿,一定抽出了不少時間查找資料和備課。最讓我感動的是老師們在分析過自然人文地圖gis等專業知識能為抗疫做出哪些貢獻之后,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人文關懷、人的情感、人與地的關系,我覺得這就是地理科學的特點,它是一門真正的科學,擁有很多專業技術,但這些技術無一不在以人為本,為人服務,既有理性的邏輯,又有暖心的情懷。后來“華師疫控”主創分享到“遇事別怕自己能不能學會”,他豁然開朗的經歷很鼓舞我,想想現在數理計算機“三座大山”壓在心里,又聽了唐老師分享在群里的《地理處處問》,不禁嘆一聲“太真實了”。在網絡教學這樣特殊的教育實踐里,老師同學們花費心思,借生活中的地理引導我們學以致用,這樣的身體力行對我來說比紙上談兵有力量得多。希望自己能順利渡過本科學習,讓更多祖國的花朵感受到地理之美。 林書亭(2019級碩士研究生):通過線上直播見到學院可愛的老師們,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兩個多小時的活動,干貨滿滿,老師們從自然、人文、地圖學、GIS等各個領域全面介紹了疫情當前地理學的專業之用,為我們開拓思路,指引方向。作為“華師疫控”小程序的參與者,聆聽了主創成員的心路歷程,更感受到他們所付出的加倍的努力和艱辛。地理學對于疫情分析和社會治理所展現的強大力量,令我倍感驕傲。 李嬌(2018級碩士研究生):觀看完各位老師、各位學生的演講內容,自己收獲頗多。第一,面對諸如全球變化、環境污染、新冠疫情等,要善于發揮地理技術功能,運用地理學思維、地圖可視化的方法去展現事件的態勢,分析原因與發展機制;第二,如劉敏老師所講,作為一個地理人,更應該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與自然、動物和諧相處;第三,作為一名研究生,要有敢于探索的學習能力,用地理思維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趙蘊寧(2017級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光華書院本科生) :從多樣化的疫情地圖到地理大數據的應用,從氣候變化與流行病傳播間的聯系到疫情期間涌現的種種社會問題……經過此次主題教育,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地理學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的重大作用,在未來的方向選擇上也獲得了很大的啟示。作為一名地理學子,我希望自己將來也可以運用專業所學,努力肩負起社會責任,為身邊的人盡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左欣(2019級師范班、孟憲承書院本科生):2020年3月29日的下午,華師大地理科學學院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線上會議。華師大地科院的“大咖”們紛紛就自己專業研究領域的內容向地科院的同學們介紹了地理這門學科在本次疫情中起到的作用。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莫過于唐曦老師介紹的地圖學在本次疫情中的應用,我本認為疫情的實時地圖不就是我們手機上所顯示的那種地圖嘛。但實際上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的提升,針對于不同用戶需求的地圖實則層出不窮。在唐老師的舉例中,我看到了復工期間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地圖,可以及時有效地幫助政府知道各個地區的復工復產的情況。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唐曦老師向我們展示的人文與地理結合的宣傳圖,其展現了一幅抗議一線工作者離開武漢的背影正是武漢的地圖的樣式,地圖的兩旁寫滿了武漢人民感謝的話語。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地理作為一門理科它并不是冰冷的數學、物理或是繪圖學的交叉,它實則是貫穿于我們的生活而服務于人類的。雖然作為大一的我,還并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像學姐學長一樣開發一款疫情地圖app或是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但我真心希望通過不斷努力學習,勤奮思考,能夠最終將所學應用于生活所用,成為一名真正有助于社會的地理人。 田皓文(2019級碩士研究生):通過這次的教育活動,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了地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地關系學科的意義,更系統地了解了地理學在這次疫情中發揮的作用。學院的同學們積極地結合專業盡自己所能為防疫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我也很榮幸地參與到了其中。我作為一名青年學生,更應該學好專業知識,做好分內之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際行動發揮自己的一份力! 周瑞(2018級碩士研究生):“地學戰疫,愛國力行”主題活動中,老師們對這次疫情進行了深入分析,談到了很多我之前沒有想到的點。讓我感觸最深的時候劉院長談到的地理人應該深入思考的人地關系問題,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想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規律。唐曦老師講我們不應該簡單的看到一副地圖,作為地理人更應該看到地圖背后的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才能做出一副有溫度的地圖,是我們地理人更高的追求。疫情會過去,它留給地理人的思考會慢慢加深。 楊言(2017級碩士研究生):非常感謝學院老師和同學帶給我們“地學戰疫,愛國力行”這一堂特殊的課程。通過這次學習我意識到,疫情就像是一場大考,需要各學科共同來完成答卷,我們地學人在這場考試中充分發揮了本專業優勢,無論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圖學還是GIS,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我們戰勝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正如各位老師都提到的,疫情面前地理學大有可為,這將鼓舞我們繼續探索地理學更大的作用,為人類謀福祉。最后,期待再次站在河口樓眺望學校的美景~ 趙丹丹(2017級碩士研究生):觀看完本次學院線上“地學戰疫,愛國力行”——地理科學學院線上主題教育活動直播后,覺得自己感觸頗深。作為地理新青年在疫情當下,我們應該要主動承擔使命,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堅定人類運用共同體,用全球視野多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聽完幾位老師的講解后,受益良多,疫情下關于地理學的思考實際可以從全球變化、人文社會治理、地圖制圖和GIS應用等方方面面。自己作為即將要走向教室崗位的地理人也可以收集相關材料,嘗試編寫一些新冠疫情影響下的地理學習資料。 范夢甜(2019級博士研究生):聽完今天的直播課,我受益匪淺。疾病本身不是地理學研究的主流,但疾病流行與空間、地方有天然的聯系。我們可通過數學、統計與GIS方法,分析疫情的時空分布和傳播軌跡,盡自己所能,為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疫情期間,學習科研不能停,我們要認真做好該做的事,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艾昕(2019級博士研究生):“地學戰疫,愛國力行”直播課程為身居祖國各地的我們上了基于地理視角的戰疫關鍵一課。周立旻、葉超、唐曦、姚申君等老師們分別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統等不同研究視角和方向出發,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進程就“面對疫情,我們可以做什么,怎樣做”等問題進行解讀和分享,趙一和王寧誠兩位同學分享參與“華師疫控”小程序開發背后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葉超老師從人文地理學視角出發,談及人文地理學與疫情的社會治理,提出除了關注疫情的防治,人文關懷和情感歸屬應成為現階段戰疫進程的關鍵步驟。疫情雖然阻隔了相聚,但是沒有阻隔大家作為地理學人為戰疫積極行動的信心,希望春暖花開,早日重聚華師。 丁艷(2018級博士研究生):今天聽了學院舉辦“地學戰疫,愛國力行”線上主題教育活動,頗有收獲。之前一直認為自己不是醫護人員,想要為這次疫情貢獻自己力量卻也無能為力,聽了幾位老師的講座,改變了我的看法。我所學的學科是地理,地理是一門交叉學科,周立旻老師向我們講述了氣候變化與病毒的傳播;葉超老師介紹了人文地理學與疫情的研究;唐曦老師分析了地圖在此疫情中的應用,姚申君老師向我們分享了GIS在疫情中的重要作用。這次講座使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專業,深知作為一名研究生,應該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在祖國需要我們時,能夠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做出貢獻。 吳楠(2018級博士研究生):本次會議在劉敏院長的帶領下,各位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地理的應用潛力,發揮大數據的作用,以及在本次疫情中的應用,我們地學人可以做的出的相應的貢獻以及地理學科的價值。作為一個地理人,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現在的流行病學的研究相結合,并在趙一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參與建立華師疫控小程序,發揮地理信息系統的監控優勢,感覺到很榮幸,對于地理學科的價值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于自己的目前專業的潛力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卓偉(2017級博士研究生):今天參加了學院舉行的“地學戰疫,愛國力行”主題教育活動,認真聽取了段玉山老師、王非老師、王純老師、周立旻老師、葉超老師、唐曦老師、姚申君幾位老師、趙一等幾位同學的精彩演講,幾位老師將地理信息知識和疫情的空間分布及疫情的預測相結合,干貨滿滿,充分發揮地理學專業知識理論的優勢,通過聽取這次報告,收獲頗豐,不僅對疫情有了更加準確的分析,而且對地理學知識的利用和拓展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楊成術(2016級博士研究生):今天非常高興可以見到久違的各位老師同學們,讓我有了一種回到學校的感覺,十分親切。院長、書記和幾位老師和我們分享了關于疫情的思考,無論是地學思維、人文關懷、全球變化或者GIS應用都讓我對地理學如何應用于這場“戰疫”中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芳信東來,山河無恙,期待返回櫻桃河畔的那天! 虞思逸(2016級博士研究生):在即將畢業忙碌著論文的日子里,還能體會一把“云課堂”感覺魂穿到十年前在二教和實驗C樓上專業課的日子。見到闊別已久的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倍感親切。非常感謝各學科老師們結合疫情從專業角度進行的講解與分享,有著GIS角度數字的冷靜、地圖學設計的創意以及人文地理的溫情與思考。愿我們都可以成為以自己專業為豪的地理人,也在未來科研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愿疫情早日結束,我們可以重逢于華師相聚于地科院。 ![]() 疫情當前地理學可以做什么?你們有答案了嗎?趕緊行動吧!
文 | 許悅蕾
圖 | 葉泉、陳成等
編輯 | 杜俊翰
審核 | 羅藝、王純、張怡
|
新聞&通知
-
2023
10.19
- 重實踐 |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港口發展...
-
2023
10.19
- 學思想 | 香港科技大學郁建珍教授應邀來...
-
2023
10.15
- 建新功 | 我院段玉山教授主編的《地圖上...
當前位置: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