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發文:華師大首次繪制中國大陸人群汞攝入暴露健康風險地圖 |
發表時間:2019-04-04 閱讀次數:25681 發布者:19970040 |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束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 近日,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束炯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大氣汞排放的跨省健康影響》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建立了一套描述從經濟活動到人群健康風險的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鏈的方法。運用該方法,研究團隊首次繪制了中國大陸人群汞攝入暴露的健康風險地圖,從多視角探討了各地區健康風險來源,最終發現,地區間貿易改變了中國人群的健康風險。 該研究也為加強中國地區間合作并從多視角來履行汞的《水俁公約》提供了嶄新思路。
![]() ▲地理科學學院束炯教授與陳龍博士
汞(俗稱水銀)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常溫下即可蒸發。人類活動諸如化石燃料燃燒、有色金屬冶煉等過程均會排放汞進入大氣,大氣汞隨大氣環流進行全球傳輸,被公認為全球性的持久有毒污染物。大氣汞也會隨降水等過程沉降到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并富集到食物鏈中。 自20世紀中期以來,食物鏈中的甲基汞暴露就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影響。例如,發生在日本水俁的汞污染事件是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日本至少有5萬人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確認了2000多例“水俁病”,重癥病例出現腦損傷、癱瘓等。 為此,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水俁公約》,開出了有關限制汞排放的清單。該公約于2017年8月正式生效,旨在減少全球汞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和生態風險。 在全球汞公約的履約背景下,如何從多視角進行汞控制至關重要。 全新耦合技術呈現汞攝入健康風險地圖 束炯教授團隊的研究耦合了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大氣汞排放清單編制、大氣化學傳輸模型、食物汞濃度響應關系、人群汞攝入清單編制及汞暴露健康風險評估模型等多領域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一套描述從經濟活動到人群健康風險的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鏈的方法。循環鏈中,最終消費和初始投入等經濟活動驅動工業生產,工業生產排放汞進入大氣并進行遷移、沉降、富集、甲基化、攝入暴露及健康效應等過程。該方法可用于評估人類經濟活動如何影響人類自身汞暴露健康風險。 ![]() ▲該研究建立的從經濟活動到人群健康風險的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鏈
研究團隊開展了人群汞暴露健康風險的來源分析,發現不同視角下的跨省影響具有不同特點??傮w來看,全國約一半的汞暴露健康風險來源于不同區域生產活動汞排放的跨省大氣動力傳輸。而在大氣動力傳輸的基礎上,地區間貿易進一步促進了大氣汞的跨省健康影響。 例如,相比于單獨的大氣動力傳輸作用,不同地區消費活動和初始投入活動分別驅動了全國額外上百例的汞關聯性心臟病死亡。 研究認為,地區間貿易的顯著作用揭示了開展經濟供應鏈不同環節中汞風險溯源及相關針對性政策制定等工作的重要性,其中,貿易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唐聞佳
來源:文匯網 |
新聞&通知
-
2023
10.19
- 重實踐 |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港口發展...
-
2023
10.19
- 學思想 | 香港科技大學郁建珍教授應邀來...
-
2023
10.15
- 建新功 | 我院段玉山教授主編的《地圖上...
當前位置:首頁